|
||||||
|
||||||
張鈁(1886-1966),河南新安縣鐵門鎮(zhèn)人,辛亥革命元老、慈善家。作為一名被毛澤東成為‘中原老軍事家’的民國軍政要人,張鈁一直非常熱心慈善公益事業(yè),曾被河南同鄉(xiāng)和廣大災民譽為‘老家長’,其慈善活動涉及賑災、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對于民國時期中原地區(qū)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鈁出身于詩書之家,家庭教育的影響使其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一種輕財好義、樂善好施的慈善情懷。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張鈁親眼目睹了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狀,加上近代河南各種自然災害又持續(xù)不斷,他的內心震動很大:‘比年豫省匪旱為災,民生凋敝,茹辛忍痛,已欲哭而無淚。’懷著一顆愛國恤民之心,張鈁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擔負起救世的任務。 【災荒救濟】 1928年9月,豫西地區(qū)兵、匪、旱三災并襲,大批災民扶老攜幼到開封謀生。張鈁時任河南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兼任省賑務委員會主席。他主持賑務,多方籌款放賑、開舍飯場,并以“以工代賑”方式,安排災民生活,使大部分災民得到救濟。1929年,河南大旱,豫西尤甚,而和河南接壤之湖北、安徽、山東境內,亦旱象嚴重,收成無幾。及之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災情更進一步惡化。張鈁組成“河南賑務會”,自任會長,四處奔波、多方籌措善款,開設舍飯場收容災民。 1942年,河南全省又遇到多年罕見的大旱,田間顆粒無收,“加之戰(zhàn)禍綿延,被災92縣市,情況嚴重”。1943年災情更為嚴重,“入夏以來,各地瘟疫流行,回歸熱、傷寒、流行性感冒等傳染病,各縣均有發(fā)現(xiàn)”。大批災民紛紛到陜西避災,新安地方人士也趕到西安,請張鈁組織賑災。為救助難民,張鈁成立救災委員會,廣募錢糧、開設粥場、安頓災民。為爭取政府支持,張鈁還提出河南留陜難民救濟工作三點建議:“一面舉辦移墾,卑事生產其業(yè)。農工商者,以小本貸款方式貸給款項,藉樹始基。并為建筑平民住所,使原居窯洞及流浪者有所歸宿。如此則各得其所,可以一勞永逸?!辈⒔ㄗh在豫陜交界設立接運站,“資送復員之難民,暨多帶藥品,沿途施治,以保健康而免死亡,則惠澤所被遐邇”。在張鈁的努力下,賑災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1944年,黃河決口,河南淪陷,這是張鈁一生中歷經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付出心血最多的一次賑濟活動。為做好賑災工作,張鈁組織成立了河南旅陜同鄉(xiāng)會,親自出任會長,會址設于西安市五味什字街。張鈁首先自己帶頭調糧數(shù)萬斤供災民食用,同時以會長和國民政府參議院副院長身份,邀請陜西的河南名人巨商及陜西官紳來他家聚會,商討賑濟災民問題。在張鈁的帶動下,大家紛紛唱合、踴躍捐資,為賑災工作募集了大量資金。豫災救濟會成立后,張鈁又帶頭從自己周至縣的土地收入中調糧萬余斤,供已收容的災民食用。此外,張鈁還在同鄉(xiāng)會院內為災民開設了一個醫(yī)院,為災民們免費治病,并設法安排災民中的學生上學。他還出資在西安郊區(qū)購地三四畝,作為義冢地,埋葬在民眾的病老而死者。此次賑災從1944年4月開始,至1949年5月西安解放前夕結束,前后長達5年之久。 【慈善教育】 張鈁認為“中國是窮國,弱國,長期以來,列強蠶食鯨吞,兵結禍連,陷百姓于水火之中,國勢有如累卵之危。救國之道,一是治窮,二是圖強,”而“辦學就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是治國興邦的根本大計”。因此,他一生非常重視辦學,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傾注了大量心血。 張鈁一生先后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校,其中既有小學、中學,也有??坪捅究?,可謂是種類齊全。此外,張鈁還先后設立和資助了一批公共教育機構。1932年12月至1934年7月,張鈁率二十路軍移駐洛陽,用巨款購置《萬有文庫》《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和一批精印的兒童讀物,分贈給洛陽、新安、鐵門、偃師、南陽等地的圖書館,開辦免費借閱圖書業(yè)務。1937年,張鈁募捐建成偃師新城后,又捐建了一個以其母名為館名的溫如圖書館,是偃師災后唯一的圖書館,藏書數(shù)千冊。 在河南大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張鈁也給予了大力扶持,多次慷慨相助。特別是在抗戰(zhàn)期間,在張鈁的幫助下,流亡于荊紫關的河南大學師生得以成功西遷至陜西,安置在西北中學校內,學校的圖書、儀器等物品存放西安河南會館。每當河南大學經濟拮據(jù)時,張鈁便將自己觀音堂煤礦的收入撥給學校??谷諔?zhàn)爭勝利后,張鈁又爭取到行政河南善后救濟分署的支持,以豫省善后救濟金資助河南大學師生得以順利遷回開封。1946年工學院成立,張鈁大力支持將黃河水利??茖W校并入工學院,組建水木工程系。 張鈁對于青年學子特別愛護,一生曾資助不少貧困學生。他常說:“青年為國家的柱石,社會的棟梁,民族的主人翁。哪一個朝代的創(chuàng)建,哪一個政治的改革,哪一個事業(yè)、實業(yè)、文化藝術的成就,都離不開青年的奮斗。” 慈善內容形式多樣 張鈁一生從事的慈善活動涉及賑災、教育、扶貧、文化等方方面面,其慈善事業(yè)可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作為河南人的“老家長”,面對頻發(fā)的各種災難,他殫精竭慮,博施濟眾,多次組織大規(guī)模的賑濟工作,救萬千災民于水火之中。除此以外,他從救國的角度出發(fā),致力于創(chuàng)辦各級學校、資助青年學生、發(fā)展社會教育、保護文物古籍,體現(xiàn)了他對此山教育文化事業(yè)的多樣化扶持和資助。以慈善教育為例,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鐵門小學、觀音堂煤礦子弟小學、黃河水專、嵩岳中學、西北中學、中原工學院等一批學校,辦學層次涵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僅創(chuàng)辦了一批全日制的學校,還設立了災民教養(yǎng)院、河洛國學專修館等短期教育培訓機構,構成了一個多樣化、覆蓋廣的慈善教育體系。他還多次慷慨捐資購置圖書,建立和發(fā)展了一批圖書館,向百姓開辦免費借閱業(yè)務。內容形式的多樣化,是張鈁慈善事業(yè)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也反映出他在慈善事業(yè)上的寬闊視野和深厚情懷。 【力量支持多元】 作為在河南具有政、軍、紳、商、學等各方背景的知名人士,張鈁在從事慈善事業(yè)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社會資源豐富、人際關系寬廣的優(yōu)勢,積極爭取各方支持,以保障慈善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在歷次大規(guī)模賑災活動中,張鈁除個人帶頭捐款外,還依托同鄉(xiāng)會等組織,廣泛發(fā)動募捐。他善于發(fā)動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社會名流、巨商賢達甚至國民黨駐軍等力量進行募捐,集思廣益、協(xié)助救災。此外,他還多次呼吁外地慈善團體及華洋紅十字會等義賑組織募捐救濟河南災民,謀得糧款賴以開展賑濟工作。為擴大募捐范圍,動員更多的人參與、支持賑災工作,張鈁還請常香玉、陳素真、梅蘭芳等演藝界知名人士,通過義演的方式,進行賑災的動員宣傳。 【工作機制長效】 在歷次災荒救濟工作中,張鈁通過成立同鄉(xiāng)會、救災會等組織機構、廣泛發(fā)動募集經費、建章立制加強管理、開辦教養(yǎng)院等實施教育等,建立了一整套慈善救濟工作的長效機制,保證了工作的有序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且,張鈁認識到僅憑“杯水車薪”的臨時性救濟措施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以工代賑、災民移墾等措施,才能真正實現(xiàn)恢復發(fā)展生產,讓百姓繼續(xù)生存下去的“治本”之目的。為此,張鈁讓在民眾的青壯年組成“修建隊”,采取“以工代賑”辦法,為公家修路,為私人建房,并在開封貢院附近籌建“鑄造廠”,挑選災民中有一定鐵工技術者和身強力壯的青年一百五十余人,進廠翻砂和修理農械。該廠收入較好,除扣除本廠各項開支外,余款全交舍飯場用。另外,還在開封三官廟籌建一小型紡織廠,安排八十余人進廠做工。這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賑災經費緊張的問題,還使災民掌握了一些技術。張鈁一直非常重視災民移墾工作,并為之提出了一系列系統(tǒng)而具體的措施。以1929年的移民墾殖為例,張鈁專門擬訂了《河南省賑務會籌擬移民赴東三省墾荒辦法》,在遷民之前,又派員前往河北、吉林、奉天、黑龍江四省,與當?shù)卣畢f(xié)商,做好落戶地點、住房安排、土地分配、糧食供給等工作,從而確保了此次移民墾殖工作的成功。張鈁后來提及此次事件曾說:“鈁于十八曾移七萬難民于東北,當時深得各方協(xié)助,逃亡甚少,成效尚著,實緣交通工具完備,運送得人,按站給資,沿途招待,使災民不知痛苦,樂于成行?!?944年黃河決口后,為了解決黃泛逃災民安置問題,張鈁還主持成立了“移民處”,對災民中愿在陜、甘、青、等省落戶者,盡力安置,先后分批組織到張掖、酒泉一帶者兩萬余人。至今那里還有兩個“河南村”,因系河南移民,以示紀念。河南村居民旺盛,后繼綿綿。每每談及移民一事,便異口同聲說“河南張伯英(張鈁)給我們遷來的”在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的十年中,張鈁旅居西安,利用自己在政界、軍界、商界等威望,繼續(xù)奔走呼吁、致力于難民移墾工作,其制定的《黃河決口被災難民急應籌移墾提案》等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均得到肯定和采納,有力推動了國民政府大規(guī)模災民移墾工作的實施。 張鈁一生熱心慈善公益事業(yè),其卓識遠見與仁風善懷在民國時期的政府高官中是不多見的。其慈善事業(y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推動了地方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且促進了陜豫地區(qū)慈善事業(yè)的近代化,為民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據(jù)《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