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凌晨4點多,天色熹微,54歲的彭禮堂登上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所在的喻家山開始早鍛煉。失眠已經(jīng)是30多年的老毛病了。等到5點半,彭禮堂給自己在微信、QQ上創(chuàng)建的30多個學子群里的孩子一一問候“早(安)”,比鬧鐘還準時。 2011年,彭禮堂建起一個名為“華科麻城學子之家”的組織,為來華科求學的麻城籍學子提供公益性教育幫扶。10年來,這個特殊的“家”不斷更迭壯大,彭禮堂在自己辦公室門口豎起了“黃麻萬松公益書院”的木牌,網(wǎng)絡上有了武大麻城學子群、“985”黃高學子群等30多個群,彭禮堂成了5000多名青年學子的“大家長”,有人稱呼他“院長”“知心大叔”“教育擺渡人”,還有學生喊他“彭爸爸”。 【一】 10年前,這位大學教授就向?qū)W子們公開了自己的微信和聯(lián)系電話,高考焦慮、畢業(yè)了找不到工作、和父母鬧矛盾、找不到女朋友……“有任何事都可以給彭老師打電話”。距離近的來找彭禮堂聊聊天,一起在學校食堂吃頓飯;遠的就打電話。彭禮堂說,只要心態(tài)夠好,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失眠反而給了他更多時間做教育公益。 大別山深處的麻城是彭禮堂的家鄉(xiāng),也是他教育公益的起點。 10年前,彭禮堂第一次來到麻城一中宣講招生,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真誠又質(zhì)樸的臉龐,他想起了自己——那個從麻城的山村里走出來的少年。在他年幼時母親離世,文化程度不高的父親靠在農(nóng)村微薄的收入養(yǎng)育5個孩子。彭禮堂的童年記憶里永遠都是“餓肚子”,到讀高中前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彭禮堂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有些麻城孩子卻沒有這么幸運。有的因為填錯志愿,錯失了上更好大學的機會,還有的學生因為家里窮,考上大學卻中途輟學。 “這么多這么好的孩子,不能不管!”聽到中學老師的介紹,彭禮堂決定每年回來給孩子們做志愿填報、擇校指導和幫扶。 麻城一中畢業(yè)的鄒紫薇是最早加入“華科麻城學子之家”的成員之一。高考填報志愿時,彭禮堂到班里了解了每個學生的報考意愿,這也是鄒紫薇第一次見到彭老師。 當年9月,鄒紫薇跨進華科校門。新生入學第一天軍訓結束,回到寢室,突然接到彭禮堂老師打來的電話,問她軍訓的情況,是否適應。聽著電話那頭的鄉(xiāng)音,熟悉又感動。那一天,來自麻城的20多個學生都接到了彭禮堂的暖心來電。 入學、軍訓、保研、讀博,鄒紫薇在很多關鍵的人生節(jié)點都愿意和彭老師聊天。“他完全沒有長輩和教授的架子,說話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覺”,在彭老師的鼓勵下,鄒紫薇如愿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yè)時,鄒紫薇專門參加了彭老師組織的學子交流會,像曾經(jīng)幫助自己的學長學姐一樣,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生活經(jīng)驗。 在很多同學的印象里,彭老師還特別愛請大家吃飯,新生入學和老生畢業(yè)是“必吃”的,逢年過節(jié)還請孩子們來家里做客。彭禮堂經(jīng)常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差,每到一個地方,他也都會在學子群里吆喝一聲,招呼當?shù)氐暮⒆映鰜砭垡痪邸?/p> 彭禮堂覺得,重要的不是吃飯,而是為大家提供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坝羞@樣一個互相交流的組織,他們會適應得更好”。 有一次,一個學生生病了,在宿舍行動不便,彭禮堂夫妻倆把他接到家里,全方位照料。 【二】 與年輕學生接觸多了,彭禮堂漸漸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以前所有的目標就是考個好大學,真正考上了,就不知道自己的路該怎么走;有的孩子從小一帆風順,遇到一點挫折就開始懷疑人生?!按髮W校園里心理出問題甚至跳樓的,玩電子游戲掛科退學的,慘痛故事屢見不鮮”。 彭禮堂的公益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教育勵志,談挫折與磨礪、談夢想和幸福?!皩W生大學以后心態(tài)失衡,在中學就有苗頭了,不能等他們進了大學再關心,要把‘教育經(jīng)’送到中學去”。 10年來,彭禮堂的義務講座上百場,聽眾數(shù)以十萬計。范圍從麻城出發(fā)遍及全省,甚至省外也有學校慕名來請他。別的專家教授要花錢才能請到,彭禮堂有自己的“三不”原則——不收錢,不用派車接,不用人陪同。這個夾雜著家鄉(xiāng)口音的985高校大教授一次講座一兩個小時,有時講得起勁兒,3個小時都停不下來,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 彭禮堂愛給孩子們講故事,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按蠹铱吹轿医?jīng)歷了這么多困難,現(xiàn)在還活得人模人樣的,就覺得自己遇到的挫折不算什么了”。 他還愿意分享自己做公益的故事。過去10年里,他跑遍了麻城10余個鄉(xiāng)鎮(zhèn),哪家孩子有困難,他就到家里走訪。 每次講座,彭禮堂總有自己創(chuàng)造的“金句”,比如“追求卓越、享受過程、接受平凡”“能做第一做第一,不能做第一做唯一,不能做唯一做自己”。 有學生把他講的金句打印出來貼在床頭勉勵自己,還有學生說恨不得住到彭教授家里。彭禮堂夢想著建個能住成百上千人的公益之家,“把孩子和家長接來一起住,讓他們天天感受正能量”。 彭禮堂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容易走極端,背后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的心態(tài)問題。有些家長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復印件”,辛苦供孩子上學,是想控制孩子。他又創(chuàng)建起一個“600分寶媽家長群”,給家長和孩子兩頭做工作。 有段時間,一位學霸的母親每一兩個星期就來找彭禮堂??戳俗约簝鹤雍团砝蠋熈奶斓膬?nèi)容后,她很不解,“怎么兒子和你說話很講道理,和我就不說人話?”平時,兒子和母親根本聊不了兩句就會冒火,還對母親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 “我養(yǎng)你這么大,容易嗎?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彭禮堂聽著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很難受。他告訴家長,不管是高考、考研還是談戀愛,為人父母不要太貪心,不要逼得太緊。 彭禮堂說建家長群能拓寬他們的生活圈,在和其他“寶媽”“寶爸”的交流中找到新的生活樂趣,“有別的事可做了,他們就不會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了”。 線上線下,彭禮堂一直樂此不疲地奔波在路上。 【三】 華科2015級麻城籍劉世恒見證過一個故事。有一年暑假,得知劉世恒的高中同學家里遇到困難,父親患了癌癥在漢口住院。彭禮堂立即叫上劉世恒一起趕到漢口看望,并拿出自己不少的錢交給孩子家長。夏天的武漢太陽很毒坐著公交車過去,要花一個多小時。劉世恒第一次感受到彭禮堂常年奔波的不容易。 聽說家鄉(xiāng)有一位做公益教育事業(yè)的教授,正為兒子高考填報志愿犯愁的麻城人姜長春也曾慕名撥通了彭禮堂的電話,彭禮堂耐心解答了半個多小時。當天下午,彭禮堂正好回鄉(xiāng),又和姜長春約在酒店見面。彭禮堂訂的是一個不足7平方米的小單間,他拿出包里自帶的礦泉水“咕嚕咕?!焙攘舜蟀肫?,喘了口氣就開始問姜長春兒子的情況。 從下午講到晚上,姜長春對招生政策和自己兒子的志愿填報有了全新的了解,打算安排一頓晚餐答謝,彭禮堂連連揮手拒絕。最后實在拗不過,他同意去附近廣場的小吃城,吃了一個當?shù)氐幕馃液鸵煌氚酌字唷?/p> 隨后,彭禮堂又趕到一位退學研究生的家中。學生被保研到武漢高校,讀了兩個星期就不想留在學校里了,一心想當作家。這已經(jīng)是彭禮堂第三次來給他做思想工作了,“家長氣得不行,我也只能勸他們理解孩子的選擇”,最后,孩子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家長也決定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 這些年,除了做學業(yè)指導、心態(tài)教育講座、走訪學子家庭,彭禮堂還是青年學子們的“紅娘”。他把那些婚戀問題沒有解決的大齡青年專門拉在一個群內(nèi),最開始是“黃麻學霸孩子脫單群”,后來擴展到其他學校脫單群,還不時地組織湖北地區(qū)的聯(lián)誼活動,到東湖劃船,去公園爬山。 而今,彭禮堂促成了十幾對新人,每次他都會帶上一個大紅包,去主持他們的婚禮或做證婚人。 10年過去,沒有團隊組織,沒有固定經(jīng)費,沒有專職人員,彭禮堂開著私家車從武漢到麻城、黃岡、紅安等地。手機里的“群”越來越多,來求助的孩子和家長數(shù)以千計。 不少教授、教師開始參加到他組織的活動中來。被譽為國民網(wǎng)紅教授的華中師范大學老師戴建業(yè),和彭禮堂同為麻城夫子河人,聽聞這位老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他二話不說欣然入群,和年輕學子見面座談,場場爆滿。北京大學羅玉中教授答應做他的教育公益群顧問,中科院院士彭建兵主動來給孩子們講課,暨南大學教授尹芝南、華中大“引力人”涂良成、美國加州大學袁新意等教授都成了公益群的一員,讓孩子們既開闊了視野,也有了學習的榜樣。 長期做公益事業(yè),彭禮堂自己經(jīng)濟上偶爾也會出現(xiàn)困難。今年4月,因為還房貸的資金挪不出來,他給自己35年沒見面的同學發(fā)了條短信借款。平?;丶亦l(xiāng)理發(fā)、修車、住旅館,當?shù)乩习逡豢词悄昴陙斫o孩子講課的彭教授,總是不愿意收他的錢。彭禮堂感慨,這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未來如果有能力的話,我也很想像彭老師一樣做一個博愛、有情懷的人?!泵棵渴盏綄W生們這樣的短息,彭禮堂總有一種“打雞血”的感覺。孩子們越來越好,給了彭禮堂堅持下去的力量,“一切才剛剛開始,我還可以再做20年”。(據(jù)《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