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1月,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正式成立,王林出任秘書長。 5年的時間,兒慈會推出了全國知曉度最高的大病兒童緊急救助熱線——400-006-9958;募款額從年度2255萬元上升到年度近億元;救助的兒童累計85萬余。 伴隨著成績,兒慈會也經歷了“挪用善款出國考察”“小數點事件被疑洗錢”等系列負面風波,也發(fā)生過人員調理、工作人員的大幅度更替:隊伍的平均年齡從過去的50歲變成了現在的30多歲。 2015年7月,王林正式出任基金會理事長?!豆鏁r報》記者專訪了這位歷經政治起伏、輾轉商界又投身公益的領導者,試圖在這樣的節(jié)點上,記錄下他對過往的看法、對未來的計劃、對中國公益事業(yè)的思考。 《公益時報》:2014年,基金會的捐贈收入中,來自企業(yè)和個人的捐贈比例各占多少?2015年上半年的募捐情況又如何? 王林:去年是我們基金會成立以來捐贈收入最高的一年,達到了9400多萬,這其中個人捐贈占56%,企業(yè)捐贈占44%。今年上半年我們的捐贈收入已經達到了7400萬,這其中個人捐贈占到了80%。通過騰訊樂捐、微公益、支付寶等網絡捐贈渠道,籌到的善款占到了整體的56%。 《公益時報》:您一直倡導基金會要從“操作型”向“資助型”轉變。目前看來,轉型的效果如何? 王林:基金會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做資助型公募基金會,但是很多事情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公募基金會與非公募基金會不同,非公墓基金會有相對固定的企業(yè)捐贈,而公募基金會必須面向公眾籌款。 當前的公募基金會在中國面臨一個困惑,就是如果我們面向公眾籌款,然后再把善款轉給另外的公益機構做項目執(zhí)行,那么公眾就會不買賬。他們認為既然公益項目不是我們的,就沒必要經過我們這個環(huán)節(jié),直接把錢捐給項目操作方就好。 歸根到底就是公眾還沒有形成“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的理念,或者不能理解我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扮演的角色。那這樣,單純的“資助型”公募基金會在籌款上就會非常困難,自己都很難生存。我們每年的籌款中80%以上都是有指向性的,如果我們沒有自己操作的公益項目,這些善款也許就流失了,因為它就是定向捐給9958,定向捐給某個項目。 我們目前只能拿非定向性的善款投入到“童緣”這些平臺項目中,用于資助民間NGO的發(fā)展。 《公益時報》:基金會目前有多少個自主項目?項目的發(fā)展趨勢是? 王林:我們目前有7個自主項目、18個專項基金、18個合作項目,以及18個聯(lián)合勸募項目。現在品牌的項目有兩個,一個是“9958”,我們自主操作的兒童救助項目;另外一個是“童緣”,這個項目主要是資助優(yōu)秀的兒童救助類公益組織。 “9958”未來的趨勢還是要向資助型轉變,打造成一個囊括眾多兒童救助組織的、大型的、綜合的救助平臺,形成一個聯(lián)盟模式,在這個聯(lián)盟里實現對龐大的信息數據進行優(yōu)化分配,以及資源整合,讓更多的公益組織都能更好、更專業(yè)地發(fā)揮其作用。這樣就可以切實幫助困境中的兒童,也可以對不同的民間公益組織起到資助的效果,還可以覆蓋一些政府職能無法觸及的領域。 《公益時報》:據了解,基金會的原始資金有2000萬,是否做了一些保值增值?前段時間的股市震蕩是否會對基金會的資金產生影響? 王林:我們只在銀行內做一些周期不超過半年的理財產品,風險小,收益也相對比較低。去年的理財收入大約是300萬左右。股市、期貨這些我們暫時不會觸及,財務的把控也非常嚴格。 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不同,我們的錢都來源于社會公眾,現在市場上所有的理財產品,都存在一定風險,只不過是高低的問題。投資一旦產生損失,責任不是個人能夠承擔的,會對組織產生很大的沖擊力。公募基金會最根本的生存依托是公眾的“信任”,如果失去了這個信任,就意味著沒有人捐款,機構也就無法生存。 這個行業(yè)本身就是個政治敏感度低、社會關注度高的行業(yè)。每天都有很多雙眼睛盯著你,每個人都可以質疑你甚至罵你。所以我們必須每天如履薄冰。 《公益時報》:這么謹慎和小心翼翼與2012年底的“小數點風波事件”有關嗎?以現在的視角回看當時的風波,您認為處理方式是科學恰當的嗎? 王林:我這里有一個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在小數點事件發(fā)生前,機構每天的捐贈額是23萬,而事件過后,我們的捐贈額不降反增,達到了每天40萬。風波剛發(fā)生時,基金會每天接上百通電話,都是負面的指責,壓力非常大。但是隨著我們的處理和給公眾的反饋,收到越來越多支持的聲音。 2013年一年,我們接受了國家相關部門審計13次。我跟基金會負責宣傳的同志講,基金會不怕查。因為我們是懷著敬畏之心在做公益,堅持了三個底線:道德底線、法律底線和章程底線,沒有誰會挪用基金會一分錢。 《公益時報》:可以理解為這個風波,反而給基金會帶來了一些良性的影響? 王林:現在看,我很感謝這場風波,讓我們對項目管理、人員管理、制度建設進行了反思和整改,讓基金會的發(fā)展更為健康?;饡闪⒌臅r間較晚,為了趕上同行的腳步,我們迅速擴張,當時的感覺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但正因為太急于發(fā)展,忽視了對基金會內部的管理。 而這件事,讓我們在悶頭前進的道路上突然警醒,開始重視內部建設:2014年初,正式施行考勤制度,加強隊伍紀律管理;通過對以往經驗的總結,為每個項目都制定了詳細的執(zhí)行手冊、運營手冊,做到有章可循;成立了內部檢測中心。通過重新梳理和整合,更新的員工數量在一半以上,隊伍的平均年齡從過去的50歲變成了現在的30多歲。 《公益時報》:現在基金會是怎樣的崗位設置? 王林:基金會現在一共38個全職工作人員,去年開始實行定編、定崗、定員,對全員進行考核。一個項目需要幾個人就定幾個編,任務量根據項目及人員編制確定:一年籌款多少,救助多少個孩子,組織多少場活動,有多少篇報道,都是有規(guī)定的。秘書處會在年初和每個人簽定協(xié)議。 去年就是這樣,每月的工資會先發(fā)80%,然后年底再根據項目完成情況發(fā)放剩下的20%,如果沒有完成就要相應進行扣罰。超額完成呢也會有相應的獎勵。 今年沒有再實行80%和20%的方法,因為年底統(tǒng)一發(fā)20%,無形中增加了稅收。但獎懲的機制還是有的。我們也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新的方法。 《公益時報》:是否考慮過進行規(guī)模、人員上的擴充? 王林:規(guī)模、人員上的擴充,就會牽扯成本問題,雖然國家規(guī)定行政支出不能超過總支出的10%,但是基金會在成立初期就規(guī)定不能超過5%,去年的行政支出是2.98%,通過把責任細化到個人,基金會目前運作良好,也能夠將更多的善款用于對少年兒童的救助。 《公益時報》:從7月開始,您正式出任基金會理事長。那您理想中基金會的發(fā)展狀況是什么樣的? 王林:還沒有設計出長時間比較具體的計劃,目前就是希望能實實在在做事,做一些更加接地氣的項目,幫助到更多的人。比較實際的目標是希望今年的籌款能突破1.5個億。 長期來看,我對基金會的期望是能夠自我造血,像香港的“東華三院”一樣,通過運作一些實業(yè)或項目,創(chuàng)造出更多經濟價值反哺到公益事業(yè)中,我認為“造血”是一個健康的公募基金會應該具備的重要功能。 《公益時報》: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把機構推向市場。您認為機構有競爭力嗎? 王林:隨著社會組織準入門檻的降低,基金會與主管單位脫鉤也是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甚至將來就沒有了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的區(qū)分,所有的機構都必須向市場化轉變,越來越多的競爭會出現。這種市場化的競爭是非常好的,有競爭就會有優(yōu)勝劣汰。如果沒有競爭,行業(yè)就仿佛一灘死水,所有的公益組織做的項目都類似,沒有差異性,沒有創(chuàng)新性。 只有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我們才會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和變革,機構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創(chuàng)新,是公益組織永恒的使命,也是我國公益事業(yè)前進的重要驅動力。 ■ 見習記者 菅宇正 |